台灣原民部落秘境

10/4/2021

賽夏族矮靈祭

賽夏族地理分布:
  • 賽夏族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與苗栗的縣界,五峰鄉、東河鄉及獅潭鄉,人口約五千人,由於地緣關係,受漢人和泰雅族之習俗影響,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 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在南庄鄉東河村。
  •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認識賽夏族: 
  • 北群的賽夏族,處於優勢人口的泰雅族附近,受泰雅文化影響,在語言上泰雅語以取代賽夏語成為日長使用的語言,分布在苗栗境內的南群賽夏人受客家人影響,除了幾個純賽夏人部落以賽夏語為日常語言外,在與客家人雜處的聚落中都是以客家語為主。
  • 賽夏族人的姓氏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應用在漢姓上面,賽夏族人共有十五個姓氏,分別屬於五個聯族,聯族之間禁止通婚。例如趙姓、豆姓、絲姓、獅姓屬於同一聯族,不得通婚。
  • 賽夏族人對於家族成員的認定,也表現在祖靈祭上。在祖靈祭當天,由家族的長老從祖先籠裡取出一個小酒杯、斟滿清水,再以食指沾水,觸及在場每一位家族成員的雙唇,接受這個沾水禮的人才是家族的一份子,因此新婚的媳婦與新生的嬰兒都要回來參加,而舉行此儀式時異姓、異族的人都不准在場。
  • 台灣原住民族中具有紋身習俗的族群,但是賽夏族女性不刺頰紋,僅刺額紋。賽夏族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
  •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主要包括有木工(如織機、蒸筒、杵、臼等)、竹工 (女竹林、竹筒、造竹屋等) ,以及編網、編籃、和織布等。其中織布與編籃兩項的工藝特色最為特殊 ; 也是賽夏族人至今引以為傲.希望能持續傳承以展現文化工藝特色的主要方向。

矮靈祭(pas-taai)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
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據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矮靈祭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人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脊,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祭的時候請賽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漁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位女子,賽夏的青年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椏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落水溺死,倖存的只有二位矮人。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咀咒。因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而祭典期間,矮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烙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