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21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

阿美族
阿美族分部 : 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阿美族分佈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台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舉凡生活的情事,個人心情的抒發,都用歌舞來表達。族人大多體型高大,因此目前職棒名星、籃壇名將有許多是阿美族的同胞。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
捕魚祭:舉行的時間為豐年祭之前,各地區時間不一。大致在六~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豐年祭: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西方宗教進入以後,傳統的宗教意義漸漸淡薄。每年七月中旬,由台東的阿美族揭開序幕,依次往北推,至花蓮吉安鄉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七天不等。按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成年祭是阿美族每八年才舉行一次的祭典,目前僅花蓮東昌部落仍保留這項傳統活動。包括體能訓練、戰鬥技術、野外求生等活動,是體魄、勇氣、毅力和團隊精神的綜合訓練。
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各種活動、病痛均有專屬的神靈,且每一個神靈有固定的方位,祭拜時均朝正確的方向;因西洋宗教之傳入,目前大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宗教。

布農族
布農族意思是泛指「人」,亦指全人類的統稱,為典型的高山原住民,大約有一半分佈於1000至1500公尺的高度,聚落的最高高度達到2306公尺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四弦琴,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
布農族的服飾,和其他原住民相比,顯得較為樸實簡單,這正顯露出布農族人樸實、內斂的民族性。
布農族男人的服飾就製作材料及穿著時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由鹿、山羊、羌等野獸皮加工而成的服裝,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
女姓的服飾有頭飾、上衣、裙及綁腿。傳統上,布農族女性的服裝是以黑色為底,並鑲以簡單的線條,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布農族人在服裝的裝飾上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亮麗,尤其是在祭典的正式場合裡,服裝的配件更是五彩繽紛。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
射耳祭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嬰兒祭又叫生產祭,布農族人的孕婦必須在夫家生產,不能在娘家生育,除了表示孩童身份的氏族歸屬之外,也祈求該家族之祖靈能夠永久庇佑孩童的一生。
泰雅族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起源傳說:
1.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2.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3.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
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黥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九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
泰雅族人原本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一個族群,大都是以夢卜的方式為最普遍,所以許多習俗包括文面以及各種祭典的作法,也都是按照夢卜所得到的啟示進行的。泰雅人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最為重要,泰雅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請其保佑。
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傳統舉行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排灣族
在台灣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頭目、貴族專用)、百步蛇紋(貴族的祖先)、太陽紋(頭目專用)。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倒是南部排灣族有黑、紅兩種色彩為主,並以貼布繡的方式表現,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十字繡或一字繡。
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
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大致上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經過頭目允許後才能使用比自己階級高的名字。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裝飾權的開放意味著頭目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已經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或慶典時才會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排灣文化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
收穫祭排灣語的意思是「過一個年」。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
人神盟約祭(又稱五年祭)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六年祭(又稱送靈祭)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

魯凱族
魯凱族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傳說魯凱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相傳祖先由台東的海岸上岸,隨即向山上走,來到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定居。過了一些時日,部份族人在部落領袖領導下,由一隻通靈的雲豹領路、老鷹在空中引導,翻山越嶺來到舊好茶,雲豹停佇良久,不肯離開,族人遂在舊好茶建立了部落。一部份族人又遷移至霧台鄉。因此魯凱族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族人為了感恩禁止狩獵雲豹和老鷹。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長男繼承家產。魯凱族的另一個標誌是百合花的配戴。百合花象徵著女子的純潔與男子的狩獵豐碩。在婚前如果發生親密關係,該女子就沒有資格配戴百合花。魯凱族的社會組織是階層制度,建立在土地制度和長男繼承上,土地所有權是長男繼承,與排灣族近似。
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繁複華美,與排灣族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幾乎很難分辨。另外,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都是族人常用的圖案。蝴蝶紋時常出現於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也表現在衣服的圖案上。琉璃珠的佩戴與喜愛的程度與排灣族相同。
魯凱族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對於百步蛇也有很多的禁忌,如儘量避免與它接觸。由於魯凱族人將百步蛇視為祖靈的象徵,所以百步蛇圖案經常在魯凱人的住家木雕、石雕、衣飾、刺繡的紋飾上、生活器物上,以裝飾性質的美術圖案出現。
粟收穫祭: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
有造物主,是創造人類的神,也決定人的壽命,另外,山川、河流都有專責的神祇,祖靈崇拜在本族為基本信仰,其中屬於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敬重祭祀的對象。
魯凱族神話傳說 : 很久很久以前,雲霧環繞、林木蒼鬱的達羅巴令湖,住著一位湖神愛迪丁嘎,祂是魯凱族的先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邂逅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為了博取少女的歡心,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祂的愛慕,鍾情悅耳的笛音終於打動了少女的心,一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我們家住宿,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決定起個大早看個究竟。於是,天未亮時點根柴火欲察看原委,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大石柱為發詳地,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而至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此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這個地區,亦就是現在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被政府認定為一個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彼此甚少來往。
太魯閣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瞭望台之地」、因此、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男子紋面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女子紋面,表示成年及漂亮。女子善於織布、勤於家務、遵守婦道。
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對外代表部落,對內維持部落的安寧和諧、解決仲裁紛爭。頭目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獵區的保護是全體部落成員的共同責任,每個部落均有固定的獵區,打獵行為不僅是在維持生計,也由於狩獵團體的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間的共擔責任的團體意識。為了維護部落的獵區,防止敵對部落或族群入侵。
傳統織布在太魯閣族的傳統理,是女子婚前必備的才藝本領,織布原料來自「苧麻」,製作過程概分為:採麻抽絲、理絲紡線、連線紡球、接球紡團、灰煮淋曬、理團紡帶、套帶織布。
太魯閣傳統木琴 , 語稱「打庫茲」意義同竹口簧片,製作不易,音只有四階,太魯閣族傳統舞蹈較保守,以女性為主,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男性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為主。
太魯閣族人的傳統宗教信仰是祖靈信仰,祖靈會庇佑子孫的條件是所有子孫必須遵從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習俗、教訓和規範。

達悟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早期稱之為「雅美」一詞是日本人鳥居龍藏所命名,西元一九九五年,正名「雅美」為「達悟」,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為全國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蘭嶼島,蘭嶼周長三十六公里,島中央大部為山林,最高的山海拔六百五十公尺,四周多礁岩,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島上的聚落多以背山面海,於海岸平坦緩坡地築屋定居,最早遷抵蘭嶼的時間在最近幾百年之前,與菲律賓巴丹島有很近的關係。由於長期隔離於孤島上,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為現今保留傳統文化最多的一族。
「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漁類不准撈捕。
捕了這麼多飛魚,吃不完的曬乾儲存,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達悟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無形中衍生成一種社會規範。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達悟人的飛魚文化更是非常先進的生態理念呢。
達悟人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份,造船是神聖的使命,部落間糾紛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遇有不解之紛爭,仍以石頭、棍棒等不致於強力殺傷的方式行武。除了有血統的家族以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另一個組織,在團隊漁獲期間大家一起分配工作,一起分享食物。島上各村落的自主性極強,形成一個完整的部落團體。
男子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上丁字褲。女子方面,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另外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
- 早期達悟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雅美族與台灣本島的原住民同屬南島民族,但表現的文化風貌卻不同於本島的原住民。蘭嶼四周環海,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蘊育出雅美人與太平洋相互依存的曆法和生活方式。
-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 雅美族人的丁字褲、藤笠、木盔、八角頭盔、以及用金銀琉璃珠打造製成的特殊飾物、捏塑陶壺、泥偶的技藝等均見獨特的風格。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達悟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 小米豐收節,除了傳統的樁打小米、吟唱祈求豐收的歌謠以外,也安排了一些 雅美族歌舞的表演。如勇士舞、頭髮舞,並將頭髮舞與樁打小米的儀式結合,呈現在同一個時空;顯示紅頭村民對歌舞形式的改良意圖。
-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
- 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 大船下水典禮舉行時間多在招魚祭之前,是全島的盛事,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人船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至田間進行第一次挖取芋頭的儀式。正典當天,全體船員穿盛裝、戴銀劍、銀盔手拿長刀坐在自己的位置,掌舵者演唱古謠,祈捕飛魚豐收的心願等等。之後,青年們抬著船向海邊走去,行進途中反覆地作出驅逐惡靈的動作,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 達悟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傳統的住屋建材全部取自蘭嶼本島,目前已有許多水泥新房產生,但舉行落成禮的心情並沒有改變。在達悟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認為是恥辱的。
- 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
噶瑪蘭族
「噶瑪蘭」(Kavalan)是宜蘭的古地名。宜蘭早期被稱為「蛤仔難」,或者「甲子蘭」,一直到清嘉慶15年劃入清朝版圖時才定名為「噶瑪蘭」。這樣的稱呼來自自稱「平原之人」的噶瑪蘭人,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清嘉慶年間),漢人大舉入墾蘭地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族群。
噶瑪蘭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個支系,原來分布於蘭陽平原一帶。迫於環境及生活壓力,噶瑪蘭人陸續遷移至花蓮和台東地區,並與當地人混居、通婚。居住地大多集中在花蓮、台東兩縣。
由於漢化,使得宜蘭一地的噶瑪蘭人傳承與族群意識較不明顯。而遷居花東地區的噶瑪蘭人,雖然大部分和當地漢人、阿美族混居與通婚,但藉由母宗教祭儀等傳統文化的保存,卻仍然維持著明確的族群界線,噶瑪蘭族人也恢復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噶瑪蘭人的原始生產方式係游耕(旱田農作)、焚獵、捕魚、打鹿等自給自足式的採集經濟。他們的衣食,一切都取之於大自然:以小鍬從事旱田耕種,作物有小米、玉米、地瓜及旱稻等,並在地勢低平、溪流縱橫密布的曠野,以鏢鎗、弓矢狩獵及漁撈。自己釀酒、製鹽,栽麻織布為衣,住屋以茅草竹木為材料。婦女是農業上的主要工作者,捕魚打獵則為男子專業,小孩子到十歲就得學習打鹿鏢魚。
噶瑪蘭人天生樂水,喜歡濱水而居,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女耕男獵,一切取之於大自然。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宜蘭這個世外桃源繁衍生息,過著雖然孤立,但卻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悠閒生活。和台灣其他平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但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平等社會,就算再富有的家庭,也沒有奴僕。頭目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
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卡達班,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的豐年祭合併舉行。

邵族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所圍繞,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即屬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
2001年在邵族據居地【伊達邵】正式宣佈「邵族」成為台灣第十族原住民族,目前僅存不到三百人,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
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族人以狩獵,漁撈採集、農耕為生產方式。
傳統服飾: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形制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綁帶則繫於後腦。邵族人迄今仍保有非常清楚完整的祖靈信仰和祭儀習俗。邵族母語也仍然在部落中流通。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杵音之舞在豐年祭的儀式裡是重要的一部份。
獨木舟是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邵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只祖靈籃,一般通稱為公媽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這代表祖靈的存在。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
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現稱光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
鄒族
鄒族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
居住於玉山西南方,現今阿里山一帶稱為「北鄒」。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布」族及高雄縣桃源鄉的「沙阿魯阿」族被稱為「南鄒」。
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里佳、樂野附屬於大社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頭目,征帥,勇士。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由於禁止狩獵的法令限制,迫使鄒人口外流,由於阿里山區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許多鄒族的朋友開始在保留地上種植山葵並跟平地的茶農學習種茶的技術,這兩項高經濟作物使得一些年輕人回流至部落。除了茶葉與山葵,桂竹筍、竹高筍、高麗菜也是經濟作物之一。
傳統服飾: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目前頭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為帽子形式的簡便頭飾。
- 凱旋祭 (或稱戰祭)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
- 小米收穫祭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 小米播種祭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約包括了今日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三個地區。所在地的平原稱作「奇萊平原」,而位於附近中央山脈的高山也稱作「奇萊山」,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的地圖均沿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
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主要經濟維生方式最初以漁業、狩獵為主,後來逐漸也從事耕種。撒奇萊雅族穿著土金色為主色的服裝,並以刺竹及眼淚珠為墜飾,於服飾中呈現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決心。
撒奇萊雅族相信萬物有靈,超自然的力量無所不在,只有祭司才能夠與祖靈溝通。祖靈不是一般人能夠知道他的確切位置 。當人們死亡之後,靈魂會通過米崙山(今美崙山)的凹處,朝向東方,向大海的方向飄去。而撒奇萊雅族在祭祀時,所有的祖靈又會從海邊穿過米崙山回到祭祀之地 。
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
在西班牙統治的文獻紀錄上已有撒奇萊雅族,荷蘭東印度公司曾派出多次探險隊至臺灣東海岸探尋金礦產地。1638年探險隊報告撒奇萊雅居住地出產金礦,東印度公司因此派兵進逼,與撒奇萊雅族發生多次衝突。清朝治理台灣期間,奇萊平原上扮演領導地位的撒奇萊雅人,因不滿清軍官兵欺壓,曾多次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1878年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戰敗導致部落族人散逃遷移,日治時代進行原住民族分類時,日人將撒奇萊雅歸併到阿美族內。
撒奇萊雅的正名運動由已故長老帝瓦伊‧撒耘(漢名李來旺)發起,在花蓮市美崙溪畔舉行全族的「祭祖儀式」,這是第一次以撒奇萊雅作為名稱的祭典,具有超越部落意識的民族意義;此外,也自發性的辦理全族豐年祭儀;2006年7月,又以祭祖儀式作為基礎,舉行全族祭儀的「巴拉瑪火神祭」,來紀念與緬懷加禮宛事件犧牲的先烈。2007年1月17日官方承認,成為第13個臺灣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
有些說法:賽德克族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居住在西部平原,一說是為了獵鹿;一說是被當地平埔族驅趕,逐漸遷移至埔里地區,又因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勢力入侵,再度被迫遷移至濁水溪上游霧社附近。日後因為人口的增加,耕地及獵場不敷使用,部份人口移居它處,讓賽德克族的部落逐漸擴展至目前的範圍。在中央山脈東側的東賽德克人(大部分為太魯閣群)積極向政府提出正名,終於在2008年4月,賽德克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四族。
賽德克族集中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以濁水溪上游一帶為腹地並建立七個村十二部落。居住地位於都達群的賽德克族人之西南方霧社附近,日人稱「霧社群」;在1930年霧社事件前是賽德克族勢力最大的族群。事件翌年後七個參與抗日之部落未戰亡族人,被強制遷移至北港溪中游河岸台地,現為仁愛鄉互助村清流社區。
賽德克人相傳祖先是從樹根誕生的,而這個樹根長在中央山脈上的白石山上,因此被認為是族群的發祥地。
賽德克族以紋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紋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一位賽德克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的。
紋面男子獵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也是成年的象徵。但紋面的風俗在日本人佔領台灣期間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賽德克族都是八、九十歲的族人。美觀、避邪也是紋面的另一個目的,賽德克族人在山上工作,吃完晚飯後,要將炭灰塗於上額、下顎,以避免邪靈之侵,因此據推斷,兩者之間有其淵源。賽德克族人相信,當族人去世,回到祖靈的居所恃,祖先們以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因此,黥面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賽德克族主要的傳統祭儀有播種祭、收穫祭、祈雨祭、狩獵祭、捕魚祭及獵首祭等,祖靈規範是家和部落的中心,每一個家或部落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部落有頭目及長老處理事務,但不像其他族群來得有權威性。賽德克族的頭目只是部落中受人尊敬的人,負責協調部落各大小事務相關的問題。
依據賽德克族的習俗,男孩子才有獲得財產繼承的權利。若長男娶妻要分戶時,可以分得到一兩塊以上的田地。次男娶妻時要分戶時,亦可以分得到一塊田地。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可分戶,由他來負責照顧父母的生活,而剩餘的家產權歸他所有。
卑南族
卑南族集中於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卑南」之名是取自此本族八大社中最強盛的「卑南社」。大約十七世紀時曾有一段盛極一時的「卑南王」歷史。卑南族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另外, 根據南王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爭戰的領導人物。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卑南族織布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為獨樹一格的特色。
- 知本村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
- 南王村收穫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
- 聯合年祭: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 大獵祭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吟唱古老詩歌的古老習俗。
- 卑南族的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西方天主教在許多村落也擁有廣大信徒。
